碳钼棒
碳钼棒是一种重要的合金材料,主要由碳和钼组成。它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耐腐蚀性和高温强度,因此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碳钼棒的主要成分是碳和钼,其中碳的含量通常在0.15%至0.6%,而钼的含量则在0.2%至0.6%之间。这种合金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耐热性和耐蚀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工具、机械零件和耐高温设备。
碳钼棒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都有重要用途。在航空航天领域,碳钼棒常用于制造发动机零件、涡轮轴承、气门和曲轴等高温耐磨零件;在石油化工领域,碳钼棒常用于制造高温高压设备、化工反应容器和管道等耐腐蚀材料。
碳钼棒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热处理性能,可以通过冷、热加工等方式进行成型,也可以通过热处理来改善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因此,碳钼棒在工程材料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各种高强度、高温、耐腐蚀的零部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保障。
总之,碳钼棒是一种重要的合金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耐腐蚀性和高温强度,因此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碳钼棒快讯
►2026年基本金属市场展望 ►双维透视下铝产业链竞争格局分析 ►交易策略访谈(镍钴锂):技术迭代与绿色转型驱动下的镍钴锂市场新平衡与套利逻辑演化 ►交易策略访谈(铜铝锡):全球宏观经济展望及对金属市场的影响 ►绿色低碳——双碳目标下基本金属发展之道 ►就铅锌矿进口合同条款内容的一些建议 ►2026年的铅锌市场交易机会 ►美国对等关税下的中国铅锌市场 ►供需错配下,2026年铅锌价如何演绎?
2025-11-24【SMM不锈钢市场】欧盟CBAM委员会于11月19日发布了货物临时基准值草案。草案显示,高炉-转炉工艺的碳排放基准约为废钢-电炉工艺的5倍,这一巨大差距将重塑进口格局。草案设定2026-2027年间冷轧不锈钢平板的碳排放基准为2.152吨二氧化碳/吨,热轧产品为2.021吨/吨。该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意味着采用高炉工艺的钢材出口至欧盟将承担高昂的证书成本,从而促使市场转向更具经济性的“低碳”电炉不锈钢。
2025-11-24本周电解二氧化锰现货价格已呈小幅上涨态势,且市场挺价氛围浓厚,后续价格存在再次上涨可能。 原料端,锰矿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且市场普遍存在进一步上涨预期,为电解二氧化锰提供了坚实的成本支撑;尽管当前行业基本面呈现分化,整体市场景气度较前期有所回落,但成本端的支撑力度并未减弱。 具体来看,碳锌型、碱锰型电解二氧化锰市场交易仍以长协订单为主,现货流通格局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成交价格保持平稳,暂未出现明显额外提振信号;但受下游需求走弱影响,部分二氧化锰厂家开工率或面临下滑,而开工率下降直接导致单位生产成本被动抬升,企业为保障自身利润空间,挺价意愿显著增强,当前市场已形成较强的挺价共识。 短期来看,下游电解二氧化锰企业自身挺价意愿明确,市场整体看涨情绪升温,电解二氧化锰价格预计不仅将延续当前上涨节奏,还存在再次上涨的可能。
2025-11-24【天津钢管获得无缝钢管绿色“身份证”】 近日,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旗下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天津钢管)无缝钢管环境产品声明(EPD),在钢铁行业全产业链EPD平台成功发布,标志着天津钢管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此举以数据化、标准化的方式,全面展现了企业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的深度承诺,也为下游用户提供了科学、可验证的碳足迹信息,助力实现绿色采购与低碳转型目标。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EPD已成为钢铁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绿色通行证”,也是体现企业环境责任与产品透明度的权威工具,尤其适用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新型贸易政策环境下的合规与应对。 随着我国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此次EPD的发布不仅是天津钢管对环境责任的主动践行,还是其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展现了该公司在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领先意识。未来,天津钢管将持续完善产品绿色谱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以诚信透明的数据为基础,向客户与社会传递绿色钢铁的价值理念,恪守“为人类文明提供绿色智慧特钢”的使命,全力助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025-11-24【SMM快讯】22日在北京发布的《全球能源转型报告(2025)》显示,全球能源转型已进入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跨越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从高碳到低碳,从低碳向零碳的发展趋势。 报告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在2025能源转型大会开幕式上发布。报告指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正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政策方面,多国能源政策面临分歧,受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需求影响,部分国家调整能源政策;技术方面,清洁能源技术发展明显分化,太阳能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领域成果显著,绿氢等技术仍存在瓶颈。 报告显示,全球能源转型方向逐渐明确,需加速向多元能源格局变革。传统能源方面,煤炭、石油需求增速持续放缓,天然气需求提升,正转变为与可再生能源互补的长期能源支柱;可再生能源方面,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持续增长,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技术将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025-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