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州纳米钼粉产量
晋州纳米钼粉产量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产量范围 | 单位 |
---|---|---|---|
2017 | 晋州纳米钼粉产量 | 100-200 | 吨 |
2018 | 晋州纳米钼粉产量 | 150-250 | 吨 |
2019 | 晋州纳米钼粉产量 | 200-300 | 吨 |
2020 | 晋州纳米钼粉产量 | 180-280 | 吨 |
2021 | 晋州纳米钼粉产量 | 220-320 | 吨 |
晋州纳米钼粉产量行情
晋州纳米钼粉产量资讯
“智驾”不流行了!小米更名 多家车企改口
“智驾”变得不流行了! 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访多家热门新能源品牌门店并发现,“智能驾驶”这一曾经的“宣传C位”主打词, 正逐渐淡出车企产品宣传的核心话术,甚至变成“你问我才说”的隐藏词汇。 与此用时,多数车企门店不再强调城市NOA覆盖范围,不再突出“脱手驾驶”卖点,更多销售人员转而介绍空间表现、座舱舒适度和娱乐系统等基础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创板日报》记者所走访的汽车门店中,除极少数门店仍以“智能驾驶”为宣传口径外,理想、小米、蔚来、阿维塔、小鹏等多数车企门店在宣传产品时,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就在今日,小米调整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其中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由“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载的Xiaomi HAD由“小米智驾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一线:多数车企门店宣传话术变谨慎 “智能驾驶”曾是新能源汽车营销战中的主打词,不少车企频繁以“准L3能力”作为产品宣传口吻。随着辅助驾驶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营销的标准化问题引发市场广泛争议。 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访了深圳、太原等城市的理想、蔚来、小米、阿维塔、小鹏与鸿蒙智行六家品牌门店获悉,各车企门店相关销售人员宣传话术整体表达变得谨慎,其中部分车企品牌转向强调其他卖点,仅在用户主动提问时才会就辅助驾驶展开相关说明。 具体来看,在深圳理想门店,其销售人员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与小鹏、鸿蒙智行共同构成当前智能驾驶“第一梯队”,其亦明确表示,“理想并不以‘智能驾驶’为主卖点,主打的是家庭用户、舒适性和空间表现”。该名销售人员表示,品牌在智驾宣传上更为克制,主要出于对用户认知和法规责任的平衡考虑。 在被追问城区NOA能力时,上述销售人员介绍称,按照现行政策,其无法以L3名义对外宣传,仅可归为L2级辅助驾驶。他补充道,理想车型方向盘采用电容识别,只需触碰即可满足接管条件。 另一家深圳地区的小米门店销售并未主动介绍产品城区NOA或感知系统能力,而是集中强调车辆设计、驾驶体验与性能表现,其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城市NOA尚未开放,相关功能将通过OTA逐步推送,当前主推车型Ultra的卖点集中在动力系统与操控体验上。 阿维塔采用HUAWEI ADS智驾系统,但其门店话术侧重品牌风格与设计语言,对智驾系统细节未主动展开说明,城区NOA功能亦未重点提及。 相比之下,蔚来销售对不同车型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区分:ET5具备城区NOA能力,并赠送五年使用权益;而新推出的萤火虫车型目前仅搭载LCC功能,不强调智驾能力,主要面向通勤与家庭使用人群。 小鹏品牌仍鼓励用户试驾其导航辅助功能,其太原地区的销售表达较以往更加克制。在介绍城区NOA能力的同时,相关销售人员同步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说明“智驾险”等附加服务,提示用户该功能仍需保持注意力并在必要时手动接管。 据悉,小鹏汽车推出的“智驾险”官方名称为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覆盖行车和泊车场景,在NGP(小鹏辅助驾驶系统)退出后5秒内仍可享受理赔权益。 在《科创板日报》记者此次走访的所有门店中,仅有鸿蒙智行问界品牌仍在销售端完整介绍其智能驾驶功能。其太原地区门店的销售人员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搭载华为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在高速场景下允许最长90秒脱手行驶,城区则支持红绿灯识别、自动变道、避障绕行、泊车辅助等功能。 该名销售人员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问界所有在售车型智能驾驶能力一致,问界M9具备L3级别所需的硬件冗余,可通过后续升级实现支持。当前智能驾驶功能分为买断与订阅两种购买方式。 在责任机制方面,上述鸿蒙智行门店销售人员明确表示,若用户在试驾过程中发生碰撞,优先由交强险理赔,若赔付不足,剩余部分将由品牌承担,不影响用户商业险理赔记录。 同时,其店内展示物料亦注明:“高阶智能驾驶仅为辅助功能,不可替代驾驶员操作,无法适应所有交通、天气和路况。” 华为鸿蒙智行店内关于“高阶智能驾驶”的补充说明 整体来看,在城区NOA等辅助驾驶功能广泛搭载于新能源汽车的趋势下,车企销售端的表述方式正从“功能宣传”转向“条件说明”与“责任提示”。多数门店已不再将辅助驾驶作为核心话术主动宣传,而是聚焦驾驶体验、空间配置等卖点。辅助驾驶内容多在用户提问后才适度展开。 对功能是否已开放、使用中是否可脱手、是否需要额外订阅等问题,车企门店相关销售人员通常以“当前政策无法宣传为L3”“属于L2级辅助驾驶”等表述回应,并强调使用中的驾驶员责任。 部分车企品牌开始在销售话术中引入功能配套机制,如:小鹏结合“智驾险”介绍试驾保障,鸿蒙智行则在推介中详列订阅模式与责任机制,明确测试条件与免责边界。 在整体表达结构上,车企对于自身产品“是否可脱手”“是否具备L3能力”的表述趋于统一,不再突出技术边界,而是围绕“驾驶者需保持注意力”“系统不具备完全接管能力”展开解释,形成了以“责任归属清晰、功能适用明确”为核心的宣传话术。 企业与行业倡议逐步对齐 在宣传话术收紧的背景下,多家车企管理层在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围绕辅助驾驶系统的表达方式做出调整,释放出趋同的应对态度。 华为BU CEO靳玉志在现场表示,“我们的智驾现在都是辅助驾驶,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也不能离开驾驶方向。”问界M8发布会上,以往“遥遥领先”“行业最强”等表述未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能力”“巨大提升”等较为克制的说法,相关功能信息在物料中被分散呈现。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其4月新品发布中,将“自动驾驶”一词更换为“智能辅助驾驶”。其产品负责人亦曾表示,未来或将安排产品经理陪同试驾,引导用户了解功能边界与责任划分。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安全是智能化发展的底线。”他认为,辅助驾驶相关表述的规范不会减缓行业发展,反而有助于促进行业健康运行。 岚图汽车CEO卢放则认为,当前市场上对L2辅助驾驶存在不同说法,“L2.5”“L2.9”等概念并无标准依据。即使未来推进至L3阶段,驾驶员依然需要保持就绪状态。 广汽集团也在相关场合明确表示,当前所有在售车型均为L2级辅助驾驶,宣传口径上需体现“辅助”属性。其董事长冯兴亚称,该公司未来若推出L3或L4级产品,将承担相应责任,并不设置免责条款。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在车展期间公开提出“真L3=清晰ODD+L4能力”的判断,认为目前部分市场宣传仍存在界定模糊问题。 政府、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正持续加强对辅助驾驶相关术语和宣传行为的规范。 自2024年底以来,工信部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召开专题推进会,明确提出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词汇,统一推广“组合辅助驾驶”等术语。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亦提醒,若车企因虚假宣传导致交通事故,可能面临广告法相关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 今年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强调企业需明确系统边界、履行告知义务,并规范功能命名,推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明确责任边界下稳步落地。 总体来看,从企业表态到政策指引,行业各方在辅助驾驶系统的宣传与沟通方式上趋于谨慎。而其语言表达的调整,更是在使用边界和安全责任明确前提下,朝着更审慎、准确的方向发展。
2025-05-06 13:12:244月新能源车市战报:小米汽车交付回落 新能源品牌涨跌互现
近期,无论是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升级,还是动力电池新国标的发布,都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期待值不断攀升。与此同时,车企间的竞争也愈发白热化,纷纷在产品布局、营销渠道等方面发力,试图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五一假期首日,车市热度持续攀升,多家主流车企相继公布了4月新能源汽车交付及销量情况,凭借亮眼的成绩,在市场上发出自己的强音。 乘联会近日表示,由于“两新”政策的拉动,春节后市场热度较高,各地方也于三月底起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4月上半月整体车市仍维持3月底人气,同比平稳增长。初步推算本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175万辆左右,同比去年增长14.4%,环比上月-9.8%,新能源零售预计可达90万,渗透率51.4%。 零跑汽车再破4万 小米汽车交付回落 4月,零跑汽车全车系交付达41,039辆,同比增长超173%。 4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35,045辆,同比增长273%,环比增长6%,是唯一连续6个月交付量超3万的新势力车企。1-4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共129,053辆,同比增长313%。截止到4月,小鹏汽车已突破70万辆交付里程碑。 4月,理想汽车交付新车33,939辆,同比增长31.6%。截至2025年4月30日,理想汽车历史累计交付量为1,260,675辆。 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28,000辆,小米SU7 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已经开始陆续交付。 4月,蔚来交付新车23,900辆,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58.9%。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19,269辆;乐道品牌交付新车4,400辆。截至目前,蔚来公司已累计交付新车737,558辆。其中,蔚来品牌累计交付新车697,385辆;乐道品牌累计交付新车39,942辆。 4月,极石汽车交付1128辆,累计交付量破万,达10,163辆。 4月,造车新势力交付量大部分实现增长态势,其中零跑汽车再次获得造车新势力销量榜首;小鹏汽车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理想、蔚来稳步增长,极石汽车也再次月交付破千。而受碰撞事故的影响,小米汽车相对于上个月29,000辆的交付量略微有所回落,这也是小米汽车上市来首次交付量环比下滑。 仅3家销量破两万 新能源品牌涨跌互现 4月,吉利银河销量96,632辆,同比增长281%。1-4月,吉利银河累计销量已突破35万辆。 4月,广汽埃安全球销量达28,301辆,持续保持同比正增长,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表现较为突出。 4月,深蓝汽车全系交付量达到20,138辆,同比增长58%。 4月,极氪销量13,727辆。 4月,极狐销量达13,018辆,与3月持平。1-4月全系车型累计交付31642辆,同比增长235%。 4月,阿维塔共售出11,681辆新车,同比大幅增长122.6%,创下历史新高。 4月,岚图汽车共交付10,019辆新车,同比增长150%。今年1-4月,岚图汽车累计交付量已达36053,同比增长77%。 4月,智己汽车交付4366辆,同比增长55%。 整体来看,老牌车企的新能源品牌4月表现有涨有跌,吉利银河的月销即将突破10万辆关口;埃安、深蓝、极氪、智己环比有所下滑。值得一提的是,4月份,多个品牌都先后发布新品上市,或将在5月为交付量有所贡献。 比亚迪月销超38万辆 新能源销量均同比增长 4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380,089辆,同比增长21.34%,今年1-4月,比亚迪累计销量为138.09万辆,同比增长46.98%。 4月,吉利汽车集团新能源销售125,563辆,同比增长144%,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54%。 4月,奇瑞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61,223辆,同比增长85.5%。1-4月,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24,629辆,同比增长140.7%。 4月,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销售28,813辆,同比增长28.42%,在整体销量中占比28.8%。 乘联会表示,四月下旬上海车展拉开帷幕,车展大量热点新车扎堆上市,重磅新能源新产品逐一开启交付,预计将会为新能源市场带来新一波增长动能,对整体车市构成有力支撑。 从品牌结构看,市场正呈现出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传统车企当中,比亚迪、吉利;新势力当中零跑、小鹏等企业通过产品更新与技术布局持续拉开差距,弱势品牌则面临更大交付与市场压力。随着新车型密集上市、智能化竞争加剧,以及智能驾驶和供应链能力成为新的分水岭,车市格局或将继续重塑。
2025-05-06 09:01:14聚焦锗镓锌资源开发 中矿资源纳米比亚楚梅布冶炼厂多金属回收项目动工
4月28日,中矿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矿资源”)楚梅布冶炼厂多金属回收项目动工仪式举行。中矿资源董事长、总裁王平卫出席仪式并讲话。 王平卫表示,中矿资源坚定支持楚梅布冶炼厂多金属回收项目,预期将楚梅布冶炼厂打造成为重要的多金属回收基地。中矿资源之所以持续在楚梅布冶炼厂加码投入,主要源于对稀有关键小金属市场需求充满信心,对楚梅布冶炼厂的战略转型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纳米比亚矿业的“明珠”,楚梅布冶炼厂凭借处理复杂铜精矿的卓越技术闻名世界,自2024年8月被中矿资源全资收购后,这座百年老厂迎来了战略升级机遇。依托中矿资源在全球矿业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楚梅布冶炼厂正加速向多金属综合回收中心转型。 该项目聚焦锗、镓、锌等战略性金属资源开发,计划总投资2.23亿美元,设计年处理炉渣20万吨,建成后预计年产33吨锗锭、11吨工业级镓及1.09万吨锌锭。 此项目在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将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彰显中矿资源践行“绿色矿业”的责任担当,并为纳米比亚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5-04-30 15:33:59小米汽车:超126万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
4月28日,小米汽车宣布,其充电网络持续扩容中,截止现在,已和18家行业内优质运营商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超126万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覆盖范围包括2691个中国大陆区县。 其中,超充桩共9.4万个,直流快充桩共97万个,服务区充电站包括6221个。 此前,在今年1月26日,小米汽车宣布,其已与13家行业内优质运营商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共有 102 万以上的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 除了与运营商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外,2024年12月,小米汽车还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开启了充电补能网络合作。 此次合作意味着,超14000个蔚来充电桩、超9000个小鹏充电桩、超6000个理想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支持在充电地图中实时查看动态数据。不过,三家的权益还是略微有些差异,理想汽车仅部分充电桩支持小米汽车APP扫码充电,小鹏充电桩则支持即插即充服务。 在自建补能网络方面,小米汽车虽有布局,但并未大面积推进。在2024年3月,雷军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汽车正在建设自己的超级充电网络,首批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逐步推进,采用600kW液冷超充方案。 不过在同年8月,雷军透露,虽然小米已经建立了一些充电站,但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建设的计划。目前国内的公共汽车充电桩数量已经足够,小米汽车通过测试7万根公共充电桩,推动改进了数百个问题。 彼时他更是指出,小米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专注于汽车制造,致力于使小米SU7成为与公共充电桩兼容性和便利性最佳的电动汽车。 除了公用充电桩外,小米还推出了家用充电桩,号称“一键开盖,即插即充”,同时支持OTA升级。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3月,小米SU7交付量超29000台。小米汽车表示:“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我们有信心达成 350000 台全年交付目标。”
2025-04-29 08:56:02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格局生变:小米时隔十年登顶 苹果市占率下滑
时隔十年,小米手机中国区销量再次登顶。 根据IDC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大厂商出货量及市场份额分别为: 小米出货量1330万台,市场份额18.6%,同比增长39.9%; 华为出货量1120万台,市场份额15.7%,同比增长10%; OPPO出货量1110万台,市场份额15.5%,同比增长0.5%; vivo出货量1080万台,市场份额15.0%,同比增长4%; 苹果出货量980万台,市场份额13.7%,同比下降10%。 前五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达到80.5%,中小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从23.5%下降至19.5%。 在排名变化中,小米成为本季度增长幅度最大的厂商,出货量同比增长近四成,排名上升至首位。华为保持稳步增长,继续稳居第二。OPPO和vivo增长幅度有限,整体市占率稳定。苹果出货量出现10%的下滑,市占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成为前五大品牌中唯一录得负增长的厂商。 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提振及消费需求回暖带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超过7000万部,延续温和增长趋势。 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社交平台表示,小米手机时隔十年重返中国市场第一,公司将继续推进产品与体验提升以回应市场变化。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指出,通过爆款产品连续推出和人车家多终端协同,小米在本季度实现了份额和增速的双重领先。 有分析师指出,小米能够在本季度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渠道体系优化,以及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带来的短期换机需求提振。 据悉,截至2024年底,小米之家门店数量已超过11000家,并推行线上线下统一定价策略,有效提升终端销售效率。 在产品方面,小米将核心机型集中布局在补贴政策覆盖的3000–5000元价位段。根据Counterpoint数据,小米在2024年中国大陆4000–5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市占率位列第一,其中小米14系列成为关键增长动力。 小米通过澎湃OS打通了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与汽车终端,提高了多设备协同体验。Canalys分析认为,在多场景应用需求增长的趋势下,小米通过多终端协同提升了整体品牌渗透率和用户留存。 此外,小米在补贴政策落地后的快速响应,包括渠道价格同步与库存调整,也在短期需求释放中发挥了作用。 Canalys首席分析师朱嘉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小米本季度的重要增长动能来自于产品与渠道体系的协同效应,统一定价策略有效降低了消费者在补贴政策环境下的决策成本,同时,通过覆盖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汽车等多品类产品,小米最大化利用了补贴适用范围,带动了多场景捆绑消费。” 在政策刺激效应减弱、消费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小米未来仍需应对高端市场心智的持续巩固、多终端生态协同深化,以及新业务板块商业化落地等多方面挑战。 根据IDC和Canalys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小幅增长,延续自2024年开始的温和复苏趋势。 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购机补贴政策,但IDC指出,补贴更多促成了需求的时点前移,市场整体基础仍然偏弱,出货量尚未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 市场集中化趋势加速。Canalys数据显示,前五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达到80%,中小品牌份额进一步压缩。行业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渠道能力、产品结构及技术体系的综合竞争。 小米与华为在高端市场形成直接竞争。华为通过折叠屏产品线拓展和HarmonyOS Next生态建设,继续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OPPO与vivo维持中端市场份额,但高端突破进展有限。苹果受限于Pro系列价格未覆盖补贴政策范围,2025年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8%,市占率下滑至13%。 在品类结构上,AI手机和折叠屏成为高端换机市场的重要推动力。IDC预计,2025年AI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将突破40%。技术创新从单一硬件性能竞争向智能体验优化转变,进一步加剧了品牌之间的竞争分化。 整体来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短期内仍受政策刺激影响,长期增长动力尚未完全恢复。需求透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技术演进节奏变化,将共同塑造后续市场走势。
2025-04-28 17: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