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港硅青铜板库存
盐田港硅青铜板库存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库存范围 | 单位 |
---|---|---|---|
2019 | 硅青铜板 | 500-700 | 吨 |
2020 | 硅青铜板 | 400-600 | 吨 |
2021 | 硅青铜板 | 600-800 | 吨 |
2022 | 硅青铜板 | 550-750 | 吨 |
2023 | 硅青铜板 | 700-900 | 吨 |
盐田港硅青铜板库存行情
盐田港硅青铜板库存资讯
【SMM价格】2025年7月1日金龙黄铜棒价格
》点击查看SMM铜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铜现货历史价格
2025-07-01 10:09:45【SMM价格】2025年7月1日长振黄铜棒价格
》点击查看SMM铜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铜现货历史价格
2025-07-01 10:09:03俊知集团附属公司预中标中国铁塔2025年度电力电缆(铜缆)集中采购项目
俊知集团(01300.HK)发布公告,2025 年 6 月 27 日,中国铁塔通过其在线商务平台公布了中国铁塔 2025 年度电力电缆(铜缆)集中采购项目中选结果公示(以下简称「中标公示」),本集团之全资附属公司 ——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为相关中标候选人,预中标具体项目如下: 中国铁塔 2025 年度电力电缆(铜缆)集中采购项目 :俊知技术此次投标报价不含税为人民币 597,899,777.79 元,含税为人民币 675,626,748.96 元,中标排名第一且份额为 30%。 中国铁塔是集团主要客户之一,此次集采对 5G 新基建规模部署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中标公示的公示期已结束,公示期为 2025 年 6 月 27 日至 30 日。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投资决策,注意防范投资风险。
2025-07-01 10:03:47巴拿马政府:逾3.3万公吨铜精矿已从关闭的Cobre Panama铜矿运出
据 MINING.COM网站援引路透社消息:巴拿马贸易和工业部周一表示,已有超过 3.3 万公吨铜精矿从第一量子(First Quantum)关闭的巴拿马科布雷(Cobre Panama)矿场运出。该部门称,铜精矿的提取过程是 “渐进式的”,但未具体说明还将运出多少精矿。第一量子拒绝就此事置评。 2023 年底,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抗议,巴拿马政府下令关闭该矿场时,矿场遗留了约 12 万吨铜精矿。 今年3月,第一量子表示已同意终止与该矿场相关的仲裁程序,为与巴拿马总统何塞・劳尔・穆利诺(Jose Raul Mulino)政府重启谈判铺平了道路。
2025-07-01 09:46:48葛红林:我国多晶硅产能产量全球占比排名前列 但晶硅产业仍有五大矛盾亟待破解
构建晶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摘自在2025年中国(乐山)硅产业链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完整可控的硅产业链供应链,以硅石为基础原材料提纯加工成工业硅及下游产品,主要包括3个分支领域,分别是晶硅产业链、有机硅产业链以及合金产业链。借此机会,我围绕中国晶硅产业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与大家交流3个方面的意见。 我国晶硅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成就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晶硅产业以创新破局、协同共进,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历史性跨越。 全球晶硅产业主导地位全面确立 截至2024年底,我国原生工业硅实际装置产能850万吨/年、产量472万吨/年,多晶硅产能287万吨/年、产量184万吨/年,硅片产能1170GW/年、产量718GW/年,产能在全球的占比分别超过85%、94%、97%。其中,工业硅和多晶硅产量占比较2020年分别增长14.6个百分点和18.8个百分点,硅片产量较2020年增长3.5倍。全球产能排名前两位的工业硅企业、前七位的多晶硅企业和前十位的单晶硅企业均根植中国,更有骨干企业在东南亚、中东等地投资布局,形成“中国技术+全球布局”的发展新格局。 从2005年到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能从300吨/年持续增长至287万吨/年,全球占比从0.6%提升至94.4%;产量则从60吨/年持续增长至184万吨/年,全球占比从0.2%提升至94.2%。 技术装备实现从追赶到领先 一是装备水平全球领先,国产化率达100%。我国硅产业新建产能装备已全部实现国产化,部分装置大型化引领全球。工业硅大型矿热炉技术、多晶硅大型节能高效还原炉设备产业化技术日臻成熟,改变了产业发展格局;采用大型直拉炉、热场和坩埚拉单晶硅,通过智能制造技术,实现更低氧含量、更高产能、更高性价比,加速新一轮N型技术迭代,当前运行产能超过700GW、占比超过70%。 二是生产电耗全球领先,高效生产与绿色环保效益显著。2024年,我国33000kVA大型矿热炉电耗最低降至10500千瓦时/吨,单炉产量超过65吨/天。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平均综合电耗降至55千瓦时/千克,较2020年下降15.4%,颗粒硅平均综合电耗降至13.8千瓦时/千克;直拉单晶平均综合电耗降至20千瓦时/千克,较2020年下降20%以上。 三是光伏用高端产品全球领先,产品结构实现高端化突破。多晶硅产品品质大幅提升,N型硅料产量占比从2023年初的4%跃升至70%,颗粒硅产量占比提高至15%。硅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N型硅片占比从2023年初的10%提高至70%。 产业布局实现集中集约化发展 一是龙头企业实现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是我国硅产业在全球极具竞争力的重要原因。通威股份、协鑫科技、特变电工、合盛硅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完整、资源利用高效、环境绿色友好的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是重点区域实现集群集约发展。新疆、云南和四川的三大传统硅产业基地就地转化率持续提升,内蒙古、青海、宁夏和甘肃等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日新月异,晶硅产业基本形成“三老四新”的产业布局。产业基地一体化聚集取得成效,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快绿色布局,晶硅产业不断向拥有能源优势尤其是清洁能源优势的地区集中布局。 三是生产实现更加绿色低碳发展。行业多家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已进入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工业硅领域,脱硫脱硝、余热发电回收利用技术不断突破且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多晶硅领域,全路径循环绿色清洁生产已经全面推开。同时,再生硅年产量达46万吨,占工业硅总供应量的9%,且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正攻关退役组件回收技术,为产业再生利用可持续发展筑基。 有力支撑了光伏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晶硅产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过去10多年中,我国多晶硅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多晶硅在光伏系统中所占成本从2010年的30%左右下降至2024年的10%左右,有力地推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为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努力。 自2021年起,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持续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自2023年7月开始,同比增速均在40%以上。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14.51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累计装机9.46亿千瓦,占国内总装机的24.8%。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晶硅产业发挥了引领性的作用。 我国晶硅产业 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产业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五大矛盾亟待破解。 一是产能过剩的挑战。当前,国内晶硅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已远超实际需求,产能过剩导致全行业亏损。截至2024年底,工业硅产能达850万吨/年,而消费量仅为500万吨;多晶硅有效产能287万吨/年,消费量151万吨;硅片有效产能1170GW/年,消费量649GW。2025年,产能扩张趋势不止,供需矛盾持续加剧。截至2025年6月底,工业硅建成未投产产能70万吨/年、多晶硅50万吨/年,预计到2025年底,产能将达1000万吨/年和337万吨/年,而需求仅440万吨和130万吨。即使对照2030年1000GW的光伏装机目标,现有各环节产能仍显过剩。截至2025年5月,国内工业硅库存约93万吨,多晶硅库存约38万吨,相当于下游3~4个月的需求量,各环节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二是“内卷式”竞争的挑战。当前,晶硅产业各环节市场价格仍然低于行业生产成本,甚至是有的企业的现金成本,绝大多数生产企业处于亏损运营状态。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内卷式”竞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并呈现出向海外市场蔓延的不良势头。比如,多晶硅均价在2024年5月中旬降至3.8万元/吨,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的状况已超一年;工业硅均价于2025年4月底降至9648元/吨,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已持续2个月;G10尺寸硅片均价于5月中旬开始降至0.95元/片,进入成本倒挂阶段。今年上半年,工业硅、多晶硅、硅片月度开工率创41.9%、38.6%、44.3%历史新低。此外,有的企业为降成本保生存,甚至牺牲产品质量,陷入“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这种“内卷式”竞争无疑是饮鸩止渴,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透支未来发展潜力、侵蚀晶硅产业20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和质量根基。 三是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当前,晶硅光伏行业是技术迭代最为频繁的一个行业。多晶硅环节的冷氢化替代热氢化,硅片环节的单晶拉晶替代多晶铸锭,电池环节的N型电池替代P型电池都是行业内带有颠覆性的技术迭代。截至2024年底,N型TOPCon电池产能已超过800GW,市场占比超70%,3年时间完成主流技术替代。一批P型电池产能和部分落后低效TOPCon电池产能和相关配套的上下游产能或将被出清。 技术快速迭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为晶硅企业带来新旧动能的转换机遇,甚至是弯道超车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经营和投资的风险。比如,企业如何在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迭代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如何避免已投资的项目迅速被淘汰的挑战,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和长期技术布局的挑战。 四是国际环境的挑战。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进口限制形式日趋多元化,从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等传统贸易壁垒,到碳排放与环境、人权、技术专利、产品认证等新型贸易壁垒。例如,2024年12月12日欧盟发布《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将于2027年12月14日起适用),禁止所谓涉及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在欧盟市场上销售、进口或出口;2025年1月14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将37家中国公司列入所谓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实体清单”,在前期5家硅企业之外又新增了5家中国晶硅光伏企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明确提出,要在包括晶硅产业的原材料供应链中“摆脱对华依赖”。中国硅产业链外循环面临“政策卡脖子”与“去中国化”双重压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出口产品”转型为“全球产业布局”,建立更完善的全球供应链是中国晶硅光伏企业必经之路,对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开放之路。 构建我国晶硅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面对产业发展新形势、新挑战、新格局,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在加速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以“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坚持“五个统筹”,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一是统筹当前与长远,精心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之年,晶硅企业要全面系统地总结“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科学研判行业发展的趋势,为“十五五”规划布好局、起好步,要高度重视晶硅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谋划。其中,要重点布局半导体用高端硅基材料等攻关,包括建立“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向“材料生产—器件组装—系统集成”价值链高端跃升。 二是统筹竞争与协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卷式”竞争问题,去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高规格会议,都对整治“内卷式”竞争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全国两会还首次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针对晶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要遏制非理性扩张,规范行业投资秩序。要借鉴电解铝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严控新增产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强化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要整治劣质低价竞争,建立全产业链供需预警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合理利润空间。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兼并整合。要以能耗、质量标准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等形式开展兼并重组,提高头部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球话语权。 三是统筹技术创新和迭代投资,保持国际竞争力。我国晶硅光伏产业之所以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根本法宝就是技术创新,要继续保持产业优势地位,依然只能依靠技术创新。要紧扣国家战略,聚焦N型技术升级、光储融合等前沿领域,联合科研院所共建“硅材料创新联合体”,突破半导体硅片、电子级多晶硅等“卡脖子”技术,加快补短板、锻长板进程,进一步夯实产业优势。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要统筹好预研一代、开发一代、应用一代的关系,形成螺旋式迭代的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要以企业效益最大化,因企制宜地实现质量效益型的投资,要防止跟风式地盲目投资,防止侵犯技术知识产权的投资,当前,特别要防止追求规模,做大产量、同质竞争、加剧“内卷”的投资。 四是统筹节能减排与清洁能源,塑造绿色新形象。光伏是绿色能源,晶硅产业的发展有力支撑了绿色能源的发展,但从晶硅产业自身来看,又存在绿色低碳发展的环境约束与新形势要求。全行业要加快推进全生命周期低碳化发展,积极推广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推动产业继续向清洁能源优势地区转移、集中,持续提升清洁能源应用比例,不断厚植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加快完善回收体系建设,加大硅泥、光伏组件回收利用力度,提升再生硅供应占比,打造“绿色硅材—清洁能源—循环利用”闭环。 五是统筹国内与国际,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与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不断增大的内部挑战,行业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警惕、防范风险;要持续深耕国内大市场,积极对接“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整县光伏推进”等政策,加快拓展BIPV、储能等新场景,持续培育和开拓新的需求增长极,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不断优化国际布局,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在东南亚、中东建设“本土化+中国技术”生产基地,规避贸易壁垒,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行业自律,避免无序竞争。
2025-07-01 09: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