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球形钛粉库存
墨西哥球形钛粉库存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库存范围 | 单位 |
---|---|---|---|
2020 | 球形钛粉 | 1000-1500 | 吨 |
2019 | 球形钛粉 | 800-1200 | 吨 |
2018 | 球形钛粉 | 700-1100 | 吨 |
2017 | 球形钛粉 | 600-1000 | 吨 |
墨西哥球形钛粉库存行情
墨西哥球形钛粉库存资讯
观点共享 | 印度:全球矿业行业潜在新势力
在全球清洁能源革命与地缘资源争夺交织的背景下,印度正以空前力度重塑其矿业版图。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印度深知关键矿产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保障国防安全及推动“印度制造”战略的核心作用。2023年至今,从国内政策松绑到海外资源并购,从深海采矿布局到循环经济创新,印度以“组合拳”方式加速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然而,资源禀赋的短板、技术壁垒的制约与国际竞争的复杂性,也让其雄心与现实的碰撞愈发激烈。 国内政策:资金驱动与技术突围的双轨制改革 ——千亿级资金注入与勘探加速 2025年1月,印度联邦矿业部批准1630亿卢比(约折合18.7亿美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锂、钴、镍等30种战略矿产的勘探开发。该计划涵盖三大核心领域: 地质勘探升级。部署AI地质建模和卫星遥感技术,对查谟-克什米尔锂矿区进行三维成矿预测,目标是到2027年探明储量突破800万吨。 近海资源开发。启动印度洋多金属结核勘探项目,利用自主深潜器“Samudrayaan”对5000米深海进行资源评估。 公私协同机制。引入“勘探成本50%补贴”政策,吸引塔塔集团、韦丹塔资源等私营资本参与奥里萨邦稀土勘探。 此外,公共部门同步追加1800亿卢比投资,重点建设中央邦石墨提纯厂和卡纳塔克邦锂电解基地,目标是到2030年将本土锂加工能力提升至15万吨/年。 ——技术自主攻坚与循环经济突破 为突破矿产精炼技术瓶颈,印度矿业部于2023年6月宣布建立“关键矿产卓越中心”,作为其国家关键矿产战略的核心技术支撑平台。该中心旨在整合矿产资源数据、制定动态监测机制,并每三年更新关键矿产清单,以应对供应链风险。 技术研发集群。在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和博帕尔设立三大研发枢纽,聚焦锂离子直接提取(DLE)和稀土生物湿法冶金技术。 数字化矿山试点。在恰蒂斯加尔邦铜矿区部署5G智能采矿系统,实现矿石品位实时监测与开采机器人远程操控。 回收产业链布局。取消12种关键矿物废料进口关税,目标是推动电子废弃物中稀土回收率从12%提升至35%。 ——市场化改革与争议区资源卡位 2025年3月,印度矿业部启动13个关键矿产区块拍卖,创下三大先例: 勘探权革命。首次允许私营企业通过竞标获得50年勘探收益权,打破国企垄断格局。 战略资源聚焦。涵盖边境地区锌矿、克拉拉邦钛铁矿等争议性资源,强化地缘经济存在。 外资限制设计。要求外资持股不超过49%,且勘探设备国产化率达60%,构建“以市场换技术”壁垒。 该轮拍卖吸引了全球23家企业竞标,最终由印度钢铁管理局(SAIL)联合体以22亿美元斩获奥里萨邦锰矿区块,标志着本土资本在战略资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国际布局:深海采矿与资源联盟的立体化拓展 ——深海采矿:抢占全球公海资源先机 2024年7月,印度向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提交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太平洋)勘探申请,目标是到2026年完成多金属结核商业开采可行性研究。该区域预估蕴藏钴280万吨、镍1.6亿吨,可满足印度电动车产业20年需求。技术验证由“萨加尔·尼迪”号科考船承担。 ——资源外交:构建“非洲-印太-锂三角”三地联盟 非洲稀土布局。2024年9月与马拉维启动联合勘探,由国有IREL公司主导,目标是到2028年形成5000吨/年稀土氧化物产能。 印太技术协同。2024年11月,通过“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引入美国机器人采矿专利,联合日本开展海底稀土富集区生态评估。 南美锂三角。2025年1月与智利签署《锂资源联合开发备忘录》,获得阿塔卡马盐湖勘探权,配套建设安托法加斯塔港专属物流通道。 ——供应链避险机制与战略储备 2024年7月,建立“关键矿产风险动态监测系统”,依据来源国政治稳定性、运输通道安全等指标设定五级预警。2025年3月启动国家战略储备计划,首批纳入锂、钴、稀土等6类矿产,目标储备量满足90天工业需求,存储基地选址拉贾斯坦邦地下盐穴库。 系统性挑战:资源雄心的三重悖论 ——技术自主性与全球依赖的困境 尽管2023年5月印度斥资30亿美元引进澳大利亚锂辉石提纯技术,但其本土DLE工艺能耗仍比国际领先水平高40%,导致Reasi锂矿开发成本达9500美元/吨,远超全球均价。深海采矿领域,印度仅掌握3000米级作业能力,距商业开采所需5000米技术门槛仍有代际差距。 ——市场化改革与国企主导的结构性矛盾 上述拍卖的13个区块中,70%由国企联合体竞得,私营资本多局限于辅助性环节。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虽能快速集中资源,却导致韦丹塔资源等私企转向刚果(金)钴矿投资,本土产业链创新活力不足。 ——资源开发与可持续治理的冲突 奥里萨邦Sukinda铬铁矿因尾矿污染引发持续抗议,河流六价铬浓度超标200倍,迫使政府暂停3个区块开采许可。而在部分边境地区,资源开发与军事部署的深度绑定,可能引发与邻国纠纷。 战略透视:国家能力建设的压力测试 印度的关键矿产战略本质是一场国家能力的极限实验: 制度创新维度。国家关键矿产使命(NCMM)是印度政府于2025年1月批准的一项国家级战略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政策工具和国际合作,提升印度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自主能力,减少对外依赖。NCMM首次实现跨部门协同,由内阁秘书直接领导“关键矿产授权委员会”,整合外交、国防、环境等12个部门资源。 全球治理博弈。通过“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构建“去中心化”供应链,但美欧要求排除特定国家的技术标准,迫使印度在战略自主与联盟利益间做出权衡。 结语:资源主权的印度式方程式 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太平洋海盆,印度正以举国体制破解资源困局。这场矿业变革的深层逻辑,不仅在于保障关键矿产资源的充足供应,更在于通过资源主权重塑,确立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话语权。然而,当技术短板遭遇地缘博弈,当国家资本挤压市场活力,印度的雄心或将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战略透支风险。未来十年,这场资源竞赛的成败,将决定印度能否从资源依附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抑或陷入新一轮发展陷阱。答案,或许深藏于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的多金属结核中,等待时间的淘洗与验证。
2025-05-09 13:32:01港联捷助力SMM制作《2025年全球铅锭原料企业资源分布图》
铅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原料端供应矛盾也在激化。铅精矿方面,供应偏紧格局加剧,又因黄金、白银价格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冶炼企业对高富含的铅精矿采购需求增加,同时国产铅精矿加工费不断再刷新低;废料方面,据SMM调研,近年来废电瓶发生量与废电瓶处理能力并不匹配,再生铅产能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而2024年,再生铅新建产能继续放量,国内废料供应有限,且出口方面还存在废料流失的情况,叠加上半年本身铅蓄电池市场处于传统淡季,电池报废量处于年内低位,供应矛盾加剧。 为便于行业同仁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全球铅锭原料产业市场分布,上海有色网(SMM)携手 浙江港联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隆重推出 《2025年全球铅锭原料企业资源分布图》 ,经标注排版后,印刷发送行业上下游客户。旨在为行业提供一份权威、全面、专业的铅锭原料产业全景图,建立产业链各方企业沟通的桥梁,打通上下游信息壁垒,共同促进铅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升级。 浙江港联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宁波舟山港集团系统,由浙江海港物流集团与箱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AAAA 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并取得中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编号:00124Q37205ROM/3302,为国有控股企业。 公司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品牌优势,秉承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紧密围绕宁波舟山港战略业务布局,为客户提供现代化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服务。公司已于2023年开设安徽分公司、成立马来西亚子公司、2024年底于德国威廉港开设德国子公司,目前泰国公司已经注册完成,正在进一步筹划中。公司可提供以马来西亚、泰国为中心,辐射至东南亚各国的物流服务,不限于上门提货、仓库(仓储及库内操作)、海运订舱、进出口清关等。 在业务表现上,连续两年(2023年度和2024年度)蝉联宁波港进口代理量排名第一,有色金属代理量宁波港第一。连续荣获2023年度和2024年度“十佳进口货代企业”荣誉奖项。 国内:进口业务方面,提供全链路进口物流服务,涵盖国际多式联运,口岸清关、保税报关,运输,仓储等,几乎涵盖所有大宗原料:如有色金属、塑料粒子、农副产品、纸浆、粮食、再生料、危险品、冷链、散货、石油石化产品、食品、矿类等。 海外:浙江港联捷(马来西亚)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位于马来雪兰莪州,离巴生西港20公里,离巴生北港23公里,离巴生保税自贸区34公里。主要从事进出口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以马来西亚为中心辐射东南亚地区,开展相关业务。 联系方式 陈栋(进口) 13901649539 海外项目负责人:朱勇18501669898/+60136418606 陈雷 (进口) 13857876948 施旗浩(进口)13777188184 SMM地图联合制作联系人 田铖 19521491689 tiancheng@smm.cn
2025-05-08 10:21:56[文华统计]全球铜企2025年铜产量预估多数维稳
4月份以来全球多家矿商公布一季报,披露了各大铜矿企业一季度铜产量并继续对全年产量进行预估。其中多家矿企一季度产量高于去年同期,不过嘉能可和英美资源产量出现下滑,全年产量指引方面多数维持产量目标不变。
2025-05-08 08:46:33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半数市占率下滑 三家排名上升
近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2025年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221.8GWh,同比增长38.8%。 从市场份额来看 ,与2024年一季度相比,2025年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公司中,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实现了增长;SK On、中创新航、松下、三星SDI、LGES则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滑。 从排名变化来看 ,与2024年一季度相比,2025年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仍处于增长期,但竞争加剧导致厂商分化显著,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和技术优势持续扩大份额,TOP3公司竞争格局依旧稳固,宁德时代、比亚迪、LGES排名保持不变。 第二三梯队排名变动较大,其中,SK On从第6位上升至第4位;中创新航从第7位上升至第5位;国轩高科从第9位上升至第6位;三星SDI从第5位下滑至第7位;松下从第4位下降至第8位;亿纬锂能从第8位下降至第9位;蜂巢能源排名第10位,保持不变。 从装车量同比变化来看 ,TOP10公司中,2025年一季度,除了三星SDI和松下以外,其他8家电池公司均实现了正增长。 中国公司方面 ,2025年一季度,TOP10公司中,中企依旧占据6席,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6家公司装车量总计149.5GWh,市场份额达67.5%。其中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市场份额达55%,凸显中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主导地位。 具体来看,宁德时代以84.9GWh的装车量蝉联全球第一,同比增长40.2%,市场份额为38.3%,进一步巩固其龙头地位。 比亚迪紧随其后,装车量排名全球第二,达37GWh,同比增长62%,市场份额为16.7%,是TOP10公司中市场份额提升最高的公司。 中创新航排名全球第5,装车量达8.6GWh,同比增长31.5%,市场份额为3.9%。 国轩高科排名全球第6,装车量达7.7GWh,同比增长86.6%,市场份额为3.5%。 亿纬锂能排名全球第9,装车量达5.7GWh,同比增长59.6%,市场份额为2.6%。 蜂巢能源排名全球第10,装车量达5.6GWh,同比增长100.2%,在TOP10公司中增速最高,且是唯一一家实现同比三位数增长的公司,市场份额为2.5%。 韩国公司方面 ,2025年一季度,LGES、SK On装车量均实现了增长,三星SDI则同比下滑,三家总计装车量达41.6GWh,市场份额为18.7%。 其中,LGES继续保持全球第3位,装车量为23.8GWh,同比增长15.1%,市场份额为10.7%。 SK On排名第4位,装车量为10.5GWh,同比增长35.6%,市场份额为4.7%。 三星SDI排名第7位,装车量为7.3GWh,同比下降17.2%,市场份额为3.3%。 日本公司方面 ,松下电池动力电池主要提供给特斯拉,装车量排名第8位,为7.2GWh,同比下降6.3%,市场份额为3.3%,竞争力明显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TOP10公司以外的其他品牌集体发力,推动市场扩容,装车量从2024年一季度的14.4GWh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的23.5GWh,同比增长63.5%,市场份额从9.0%增至10.6%。 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一季度,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30.2GWh,累计同比增长52.8%,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6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增加4家;TOP3、TOP5、TOP10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95.4GWh、107.4GWh和121.7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3.3%、82.5%和93.5%;TOP3公司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从市场份额来看,一季度,比亚迪增速最高。
2025-05-08 08:11:39Uber牵手小马、追加投资文远 Robotaxi全球商业化破局中国企业“唱主角”
Robotaxi正在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竞争的主战场。5月7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Uber承诺在现有投资基础上,向文远知行追加1亿美元股权投资,“该笔投资将于未来数月内完成交割。”知情人士透露。 在获得Uber迄今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大笔投资的同时,文远知行与Uber双方宣布,将扩大战略合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于欧洲、中东等国际市场的15座城市,大规模部署自动驾驶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5月6日,Uber亦宣布与小马智行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小马智行Robotaxi服务和车队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共同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与小马智行的合作将于今年在中东市场率先启动,未来计划逐步扩展至更多国际市场。”Uber方面表示,服务上线后,乘客在UberApp上预约打车行程时,可选择由小马智行Robotaxi车辆提供服务。 受上述消息,两家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积极回应。当日,文远知行涨超31%、小马智行涨逾47%。 “自动驾驶Robotaxi虽然短期之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但长期来看,依然是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尤其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充满了想象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相关法规不断完善,一旦自动驾驶技术出现“Deepseek时刻”,像Uber这类网约车平台公司,当下还能依靠规模维持市场优势,但到了自动驾驶Robotaxi时代,若想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加速布局自动驾驶Robotaxi是必然之举。“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AI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技术中心’的身份,赢得了全球汽车市场的认可。” 值得留意的是,Uber近期频频与国内企业展开合作。5月3日,Momenta与Uber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于2026年初在欧洲正式启动Robotaxi商业化运营,首批落地车辆配备车载安全员,覆盖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不仅仅是Uber,雷诺集团在3月宣布,携手文远知行在西班牙巴塞罗、法国瓦朗斯等欧洲多地展开L4级自动驾驶小巴测试。今年1月,CES2025展会上,Waymo与极氪联合开发的全球首款量产原生自动驾驶汽车极氪RT正式亮相,预计将于今年内开始大规模交付。 “中国在Robotaxi商业化落地上已呈现出全球领先优势。”前述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政策和技术的推动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行业在发展早期就形成“专业分工+深度合作绑定”的共识,采取“主机厂+自动驾驶公司+出行平台”的金三角模式,实现量产、技术研发和运营协同合作优势互补。 华鑫证券研报指出,各国Robotaxi商业化发展路径正逐步趋同,除了特斯拉等个别企业外,更多公司转向“金三角”模式,预计合作、合资或会在Robotaxi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主流运营模式。
2025-05-07 17: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