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铟镓粉库存
辽宁铟镓粉库存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库存范围 | 单位 |
---|---|---|---|
2019 | 铟镓粉 | 1000-2000 | 吨 |
2020 | 铟镓粉 | 1500-2500 | 吨 |
2021 | 铟镓粉 | 2000-3000 | 吨 |
2022 | 铟镓粉 | 2500-3500 | 吨 |
2023 | 铟镓粉 | 3000-4000 | 吨 |
辽宁铟镓粉库存行情
辽宁铟镓粉库存资讯
攀钢6万吨熔盐氯化钛白粉生产线首次实现月达产侧记
4月15日,四川攀枝花国家钒钛高新区内春意盎然,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钢集团”)6万吨熔盐氯化钛白粉生产线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生产线连续稳定运行时间突破25.15天,创历史新纪录,3月份首次实现月达产,产品合格率达100%。这标志着攀钢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熔盐氯化法制备高品质钛白粉生产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对丰富我国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方法、提升高端钛白粉自给率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攀钢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及鞍钢集团本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鞍钢集团“双核+第三极”战略的生动实践。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钢钒钛”)和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钢研究院”)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直面挑战,协同攻关,打破了技术壁垒,书写了钛白粉生产的新篇章。 攀钢6万吨熔盐氯化钛白粉生产线,肩负着攀西地区钛资源综合利用的新使命,是鞍钢集团做专做特“第三极”产业的重点项目,也是攀钢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项目。新生产线采用了攀钢集团自主开发的低品位钛渣熔盐氯化制备氯化钛白粉成套产业化技术,旨在推动攀西地区钛资源低成本、绿色、高效利用。然而,面对攀西地区钛渣的特殊成分和新工艺、新装备的挑战,无经验可借鉴,攀钢人迎难而上,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关之旅。 2025年初,攀钢钒钛、攀钢研究院成立联合攻关工作组,制订专项攻坚工作方案和技术攻关工作计划,明确了目标,建立了机制。在新生产线的各个工序现场,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紧密协作,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点。从氯化工序的回收副产盐酸,到氧化工序的稳定氧化炉压力,再到后处理工序的全自动码垛系统改造,每一步都凝聚着攀钢人的智慧和汗水。 新生产线中的240吨/天大型熔盐氯化炉和3万吨/年氧化炉是攀钢集团消化吸收再创新自建的主要设备,也是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的关键。面对氯化炉的熔盐喷溅、成分控制难题和氧化炉结疤、运行周期短问题,联合攻关工作组与现场操作人员紧密配合,不断优化生产参数,对加料系统进行优化,使熔盐成分总合格率大幅提升,消除了生产难点,降低了盐耗。一季度,联合攻关工作组攻克了20多项生产难题,优化了16项核心工艺参数,稳定了生产线运行。 生产组织是生产线运行的核心。攀钢人知责奋进、勠力同心,建立了工序协调联动生产制度和机制,探索出了钛、氯平衡管控工艺方法。攀钢钒钛积极开展培训,提升职工岗位技能,调动全员达产达效能动性,目前已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全员持证上岗。攀钢研究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激发全员创新活力,一季度,实施了43项合理化建议,推动了生产线运行周期的新突破。 如今,攀钢6万吨熔盐氯化钛白粉生产线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攀钢人将继续苦练内功,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2025-05-12 14:59:23布局高水平研发平台 云锡重塑全球锡铟领域新优势
镜头之下,一粒用于芯片封装的BGA焊锡球被放大数万倍后,可呈现宇宙星球般的瑰丽景象。云南锡铟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向访客介绍这一奇妙现象。 这粒直径仅0.3毫米的焊锡球,承载着全球5G基站、人工智能芯片稳定运行的重任,也映射出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锡”)以科技创新重塑全球锡铟产业格局的决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和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组成部分,实验室肩负着引育优质人才、推进基础研究、产出前沿成果、带动产业发展等关键使命。近年来,云锡与高校紧密协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使云南锡铟实验室成为中国锡铟行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云南锡铟实验室经云南省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建设,于2024年8月22日揭牌运行,成为专门从事锡铟全产业链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开发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云锡牵头,联合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大学共同建设,自成立之初,便被定位为代表锡铟产业和行业的最高水平实验室。 云锡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勇表示,作为全球锡铟领域的领军企业和百年积淀的国企,云锡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战略高位。建设云南锡铟实验室,旨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成为锡铟行业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至此,“打造国家锡铟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及原创技术策源地,支撑云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成为云南锡铟实验室的发展目标。 云锡建设云南锡铟实验室具备先发优势。云锡是中国锡工业的发源地,锡铟资源储量均位居全球第一。云南省已形成集勘探、采选、冶炼、深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在拥有锡铟资源优势的同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锡铟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这不仅是从锡铟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方向保障国家锡铟资源战略安全,充实全国锡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也是推动有色金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在全球半导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被誉为“算力金属”的锡和“透明金属”的铟,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材料。除传统领域应用外,锡铟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芯片、5G通信、新能源、国防军工等多个领域。伴随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蓬勃发展,锡铟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非建不可,非我莫属,非常期待。”云南锡铟实验室董事长彭巨擘这样推介实验室的发展。他表示,锡铟作为战略性、稀缺性资源,无处不在,也不可替代。 据了解,云南省锡铟产业存在明显的“长短板”,产业核心创新能力提升势在必行。在产业“长板”上,采选冶产业链前端的多项技术均处于全行业、全球领先地位。而在产业“短板”上,新材料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存在产量小、市场竞争力弱、盈利能力低等问题。其中,高端焊料及助焊剂、半导体用高纯材料等高端核心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国家锡铟战略性资源供应链安全难以保障。 与此同时,高端锡、铟新材料产品供应链正由外向内快速转移,迎来战略发展窗口期。然而,现有创新平台尚不足以支撑和引领锡铟行业创新发展。组建云南锡铟实验室,不仅能够发挥“长板”优势,进一步开发先进的地测、采选、冶炼技术与设备,巩固并持续保持全球竞争力,还能够弥补“短板”,提高锡、铟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锡铟全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加快突破高附加值锡、铟“卡脖子”技术难题,有力提升锡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将有利于加速打造千亿元级‘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增强中国锡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彭巨擘表示。 云南锡铟实验室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进行布局。开展锡铟全产业链技术攻关,构建锡铟全产业链研发体系,突破高端焊料及助焊剂、ITO靶材、半导体用高纯材料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从“输出原料”到“输出解决方案”的跨越。那么,是什么驱动着云锡转型呢? 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过程中,AI技术正从科学研究全面渗透到商业应用,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我们紧跟这一趋势,将AI技术与锡铟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化研发和生产的新模式。”云南锡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学研究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经验范式转向大数据驱动范式,云锡正在进行研发模式的重大转变。 依托“智能计算+自主实验+大数据”的第五范式,云南锡铟实验室将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全力推动锡铟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开发平台。此举不仅将为云锡注入创新活力,也将为全球锡铟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动力。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正处于规模优势提升、结构调整持续、创新能力增强和绿色智能制造的关键阶段,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加速有色金属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行业发展带来宝贵机遇。这也需要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产业链。 当前,云锡凭借丰富的锡铟资源储量,确立了锡、铟双龙头产业地位。自2005年以来,云锡锡产销量连续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锡金属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8%,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5%,并拥有锡金属勘探、开采、选矿、冶炼及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整体而言,锡铟产业链较长,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当前,新材料领域相对薄弱。例如,一些锡合金焊料的配方技术仍受国外专利保护。然而,我们已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料合金配方,实现了进口替代。”彭巨擘表示。实验室将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推动构建“科技孵化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未来,还将进一步构建行业共享平台,持续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通过未来5~10年的建设,云锡集团将建成一个突破引领、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内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地。云南锡铟实验室的创新发展,将成为中国传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升的一个缩影。当人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锡铟材料时,看到的不仅是如月球沟壑般的景象,更是一个民族工业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奋斗轨迹。
2025-05-12 13:31:51力拓与美企合作首次成功提取原生镓 计划推进商业化生产
当地时间周三(5月7日),矿业巨头力拓公司表示,其在与美国Indium公司合作下,首次成功提取出原生镓金属,双方正致力于未来实现这种关键稀有金属的商业化生产。 力拓表示,首次提取镓的工作是在Indium位于纽约的研发设施中完成的,下一阶段将对能够在试点规模生产更多数量镓的技术进行评估。 如果力拓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精炼厂成功实现镓的商业规模生产,预计年产量可达40吨,相当于当前全球总产量的约5%至10%。 “力拓与Indium公司致力于加强北美镓金属供应链的韧性,”力拓铝业首席执行官杰罗姆·佩克雷斯(Jérôme Pécresse)在声明中表示。 镓是一种稀有金属,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的制造中。 去年12月,中国宣布禁止对美出口包括镓在内的关键金属,此举旨在反击美国对华芯片管控措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锑、锗和镓生产国,这些稀有金属在清洁能源、芯片制造和国防等领域具有关键作用。镓、锗和锑均属于美国地质调查局认定的50种关键矿产之列。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期间,美国几乎所有镓和大约一半的锗都是进口的。而中国则是美国这些矿产的主要来源国之一。 力拓去年12月宣布,考虑在加拿大开展镓的生产工作,并计划建设一座年产达3.5吨的示范工厂。魁北克省政府承诺为该示范工厂提供700万加元(约合49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据力拓称,这些镓产品将来自其位于萨格奈–拉克-圣让(Saguenay–Lac-Saint-Jean)地区的氧化铝精炼厂所加工的铝土矿。
2025-05-08 09:14:46聚焦锗镓锌资源开发 中矿资源纳米比亚楚梅布冶炼厂多金属回收项目动工
4月28日,中矿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矿资源”)楚梅布冶炼厂多金属回收项目动工仪式举行。中矿资源董事长、总裁王平卫出席仪式并讲话。 王平卫表示,中矿资源坚定支持楚梅布冶炼厂多金属回收项目,预期将楚梅布冶炼厂打造成为重要的多金属回收基地。中矿资源之所以持续在楚梅布冶炼厂加码投入,主要源于对稀有关键小金属市场需求充满信心,对楚梅布冶炼厂的战略转型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纳米比亚矿业的“明珠”,楚梅布冶炼厂凭借处理复杂铜精矿的卓越技术闻名世界,自2024年8月被中矿资源全资收购后,这座百年老厂迎来了战略升级机遇。依托中矿资源在全球矿业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楚梅布冶炼厂正加速向多金属综合回收中心转型。 该项目聚焦锗、镓、锌等战略性金属资源开发,计划总投资2.23亿美元,设计年处理炉渣20万吨,建成后预计年产33吨锗锭、11吨工业级镓及1.09万吨锌锭。 此项目在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将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彰显中矿资源践行“绿色矿业”的责任担当,并为纳米比亚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5-04-30 15:33:59专家谈:回转窑处置钢铁企业含锌粉尘的创新实践【SMM铅锌峰会】
在由SMM主办的 2025 SMM (第二十届) 铅锌大会暨产业博览会-锌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及技术论坛 上,河钢集团战略研究院/大河生态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博士,教授 金永龙围绕“回转窑处置钢铁企业含锌粉尘的创新实践”的话题展开分享。他表示, 钢铁企业对含锌固废的处置符合国家建设“无废企业”的政策要求,含锌固废处置的典型工艺包括转底炉、回转窑和熔态分离等技术,各有优缺点,未来发展仍存在竞争态势,针对钢铁企业含锌固废处置的未来趋势是:能耗低&能效高、环保达标、工艺简洁、运行成本低,投资成本低等。投资钢铁企业含锌粉尘处置要充分考虑含锌固废富集特点和处置后锌含量降低趋势对锌回收收益的影响。 钢铁企业含锌固废资源基本情况 钢铁企业固废来源基本情况 钢铁企业含锌固废的来源及特点 1. 产生数量波动较大; 2. 成分波动较大,含水或不含水; 3. 颗粒较细,并存在一定差异; 4. 处置后系统含锌下降趋势,影响处置系统效益。 钢铁行业含锌固废处置和利用技术现状 钢铁行业含锌固废处置和利用技术现状 国内外针对含锌固废的资源化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主体思路是综合回收利用含锌固废中的锌和铁以及其它有用元素,包括融态分离、固态分离(回转窑、转底炉等)和湿法分离等工艺。 湿法工艺 主要包括酸法、碱法,以及磁选、浮选等,前者适用于电炉灰等含锌很高的尘泥。 火法工艺 投入成本低,有价金属获得率高,其中回转窑和转底炉是当前工业生产中两种主流工艺。 回转窑、转底炉和熔态还原脱锌工艺比较 钢铁企业含锌固废处置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解决传统回转窑问题——机理研究 结论 钢铁企业对含锌固废的处置符合国家建设“无废企业”的政策要求; 含锌固废处置的典型工艺包括转底炉、回转窑和熔态分离等技术,各有优缺点,未来发展仍存在竞争态势; 针对钢铁企业含锌固废处置的未来趋势是:能耗低&能效高、环保达标、工艺简洁、运行成本低,投资成本低等。 投资钢铁企业含锌粉尘处置要充分考虑含锌固废富集特点和处置后锌含量降低趋势对锌回收收益的影响。 》点击跳转 2025 SMM (第二十届) 铅锌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专题报道
2025-04-09 16: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