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复合钛管产量
湖北复合钛管产量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产量范围 | 单位 |
---|---|---|---|
2010 | 复合钛管 | 500-800 | 吨 |
2011 | 复合钛管 | 700-1000 | 吨 |
2012 | 复合钛管 | 900-1200 | 吨 |
2013 | 复合钛管 | 1100-1400 | 吨 |
2014 | 复合钛管 | 1300-1600 | 吨 |
湖北复合钛管产量行情
湖北复合钛管产量资讯
另辟路径!美资将在沙特合建稀土全产业链
在特朗普访问沙特之际,随团的美国企业宣布一系列在沙投资或合作的计划。除了众多科技公司,还有一家美国稀土矿商。 美国稀土企业MP Materials与沙特旗舰矿业公司Ma’aden近日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将在沙特共同开发一条稀土供应链。 双方合作将包括稀土矿物的开采、分离、精炼和磁体生产。 “今天的声明是朝着重新平衡全球供应链迈出的重要第一步,这一举措正值新兴技术(尤其是机器人和物理人工智能)推动的转型增长时期,同时也深化了美国和沙特之间的战略联盟,”MP Materials公司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利廷斯基在新闻稿中表示。 新闻稿指出,稀土磁体是交通运输、能源、机器人和航空航天等关键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此次合作将利用沙特极具竞争力的能源基础、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和战略位置,实现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拓展,从而满足快速增长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此次特朗普总统访问沙特,可谓是收获满满,沙特承诺未来将在美投资至少6000亿美元,涵盖能源、国防和矿业领域,而英伟达、AMD、谷歌、甲骨文等多家科技企业宣布与沙特合作或在沙特投资建设。 而沙特一直在努力成为全球重要的矿产中心,例如铜矿、镍矿、稀土矿等,而这些矿产正成为那些以科技为重点的经济体的必需品。根据沙特地质调查局数据,该国已探明稀土储量约320万吨,占全球1.5%,但冶炼技术几乎空白。 而MP Materials是美国唯一运营的芒廷帕斯稀土矿所有者,虽拥有年产逾4万吨稀土精矿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其矿产的冶炼加工几乎都在中国完成。 双方合作本质上是资源与市场的互补:沙特提供资金、矿产开发权及区域枢纽优势,MP Materials输出矿山运营经验和部分分离技术,努力建设从原材料至最终产品的一条稀土全产业链。不过,稀土全产业链的建设并非易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才能全部完成。 目前,中国稀土产业链在全球具有绝对领先地位,其稀土矿储量超4000万吨,约占全球的四成左右;稀土冶炼分离产量约占全球的九成。
2025-05-16 14:30:39特朗普“关税大棒”暴击全球经济!联合国:今明两年增长都将放缓
联合国周四预测,今年和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并提到了美国关税飙升和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的影响。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经济分析和政策司司长山Shantanu Mukherjee说,“这些天,空气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这是一个紧张的时刻。 今年1月,我们预计未来两年的增长将保持稳定——尽管低于平均水平,不过自那以后,前景更加暗淡,同时伴随着各方面的大幅波动。 ”他在发布年中预测时告诉记者。 这位联合国经济学家提到了动荡的地缘政治形势、生产成本上升、供应链中断和金融动荡的威胁。 联合国目前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4%,明年为2.5%,比1月份的预测各下降0.4个百分点。 去年,全球经济增长2.9%。 具体影响 Mukherjee指出,经济放缓正在影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但 受影响最严重的是最贫穷和最不发达国家, 自1月份以来,这些国家的增长前景已从4.6%降至4.1%。 “这意味着最弱势国家的经济产出将损失数十亿美元,而全球一半以上的极端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这些国家。”他说。 与此同时,根据联合国的报告, 预计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将受到影响。 报告称,目前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大幅下降,从去年的2.8%降至今年的1.6%,并指出关税上调和政策不确定性预计将给私人投资和消费带来压力。 此外,欧盟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与去年持平,仅为1%,原因是净出口疲软和贸易壁垒升高。英国去年1.1%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降至0.9%。 联合国还预计,贸易疲软、投资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将影响其他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包括巴西、墨西哥和南非。 印度仍将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但联合国预测称,其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4年的7.1%降至今年的6.3%。 不过从更积极的角度来看,Mukherjee说, 联合国预计双边谈判将导致关税降低, 尽管他认为关税不会回到美国总统特朗普2月份宣布之前的水平。 尽管如此,Mukherjee认为,解决不确定性也将有助于个人和企业做出经济决策,这将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2025-05-16 14:27:40晶科、隆基、晶澳、天合 组件四寡头集体“破界”
刚刚结束的财报披露季,光伏组件行业可谓一片惨淡,或许“破界”早已成为诸多企业的战略之一。 事实上,这也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下的必然路径,多元一体或将是新能源企业的统一选择。 组件四寡头 光伏制造行业的惨烈同样展现在头部企业。 聚焦组件环节,此前北极星根据企业披露数据以及调研情况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组件出货量排名情况(2025年Q1光伏组件出货量TOP20),晶科、隆基、晶澳、天合依旧稳居TOP4。2024年度,晶科、隆基、晶澳、天合组件出货量合计超过300GW,占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近60%。 这一格局自2018年后便稳定至今,虽排位会有上下浮动,但四家企业无一缺席,四大组件寡头无可争议。七年间,四大巨头的年度组件出货量也由不足10GW狂飙至70GW+甚至直追百吉瓦。 实际上,除市占率外,四大组件寡头的护城河更是建立于技术领先。2024年下半年,技术迭代风暴口,隆基率先推出基于HPBC 2.0技术的全新组件新品Hi-MO X10,将组件量产效率拉高至24.8%。紧随其后,晶科、天合、晶澳纷纷官宣新品,同样追至24.8%。 据年报披露,隆基预计到2025年底HPBC 2.0电池、组件产能将达到50GW;晶科预计2025年将完成40%以上产能的升级改造,年底前将形成40-50GW高功率TOPCon产能。 此外,四大头部早已在下一代产业技术上展开角力。如晶科钙钛矿/TOPCon叠层电池经权威第三方机构检测转化效率高达34.22%;天合自主研发的210大尺寸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电池组件(面积3.1 m²)经认证峰值功率达808W,是全球首块功率突破800W门槛的工业标准尺寸光伏组件产品;隆基自主研发的杂化背接触晶硅太阳电池(HIBC)转换效率突破27.81%,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转换效率高达34.85%。 只是产能供需矛盾未解,行业周期底部挣扎之下,头部企业也难逃亏损命运。2024年度,除晶科保持盈利外,其他三巨头净利润均大幅亏损。今年一季度,四大巨头净利润更是无不为负。由此,对于2025年组件出货目标,晶科、隆基、天合仅预期同比微涨。 集体 “破界” 跳出泥潭抑或抢抓市场红利,可以发现的是,四大巨头正加快“跳出”组件,而集体盯上的正是未来电力系统中新能源不可或缺的搭档——储能,毫无疑问这也是行业普遍亏损之下少有的盈利派的关键所在。 当然,无论是技术协同抑或市场协同,光伏企业跨界储能早已开启,尤以逆变器企业为甚,而组件企业无疑正呈加速之势。 其中晶科早在2020年底便在其经营范围新增了储能业务。财报显示,2024年度晶科储能系统出货量突破1GWh,今年晶科意欲将这一数字一举改写为6GWh,同比增长500%,足以显示了2025年晶科的发力重心。 天合的储能足迹更早。2015年,高纪凡挂帅成立天合储能,至此也宣告了天合正式跨界进军储能行业。2024年,天合储能舱及系统累计出货超过10GWh,储能电池、直流电池舱及交直流产品组合产能达到16GWh。2025年,天合储能系统业务计划实现出货量8~10GWh。 值得重视的是,相比其他头部企业, 天合“破界”显然更加坚决,除储能业务外,支架、系统解决方案、数字能源服务等业务早已全面开花。从今年起,天合也全力推进战略转型,致力于从光伏产品制造商转型升级为光伏及储能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向市场亮出强大决心,未来系统解决方案、数字能源服务营收占比将超50%。 在储能业务加速的还有晶澳。据财报介绍,围绕分布式户用、分布式商用以及集中式光伏电站,晶澳推出了3个系列的储能系统产品,可广泛适用于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各个场景。储能业绩,晶澳虽并未具体披露,但从营收构成来看,储能业务贡献微乎其微。 不同于前三家企业,隆基于储能圈外似乎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徘徊。去年的一份投资者交流纪要中显示,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曾表态隆基会考虑把储能作为第二曲线,把氢能当作为第三曲线。但这很快遭到了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的辟谣,他表示隆基仍坚定发展氢能。 不过,在最近的一次媒体对话中,李振国再次释放出清晰的信号,他介绍:“在组件业务之外其他业务领域的布局定位想得更清楚了,隆基会继续往后延展场景化的应用,包括跟储能结合、发展氢氨醇等业务。”并且李振国还透露,今年氢能业务会有所收缩,但这并不代表着不看好。 相比战略上的迟疑,隆基的行动显然神速。4月22日,青岛盛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等。该公司正是由西安隆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100%持股,为隆基绿能的全资孙公司。 其实不仅仅是头部企业,今年以来多家光伏企业挽救颓势,同样选择了向储能进攻,如异质结新贵琏升科技拟筹划收购兴储世纪、易成新能拿下控股股东河南平煤神马储能公司80%股权等。 只是在30%+的高毛利率趋势下,储能拥趸虽仍旧前赴后继,但市场拥挤之下极致内卷、行业洗牌已现,在此储能还能成为光伏企业脱困的新引擎吗?
2025-05-16 10:00:09中东利好频传!借沙特芯片大单东风 英伟达股价收复年内失地
当地时间周三, 在沙特芯片大单的助推下,英伟达股价收复年内所有失地,并录得正收益 。 这也使得英伟达成为美股大盘复苏中最新一只股价翻红的 “七巨头”成员股。 另外两只年内录得正收益的“七巨头”成员股是Meta和微软,股价累计涨幅分别为12%和7%以上。 美股 “七巨头”指的是当前美股市场中极具影响力且市值规模庞大的七家科技公司,分别是苹果、微软、亚马逊、特斯拉、Meta、英伟达、谷歌。 英伟达股价周三上涨逾4%,本周累计涨幅超15%。最新的反弹已使该股今年年内实现约0.7%的正收益。 目前,英伟达已经重返3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不过,该股仍较1月份创下的52周高点低约10%。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本周携包括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内的商界领袖出访中东以来,英伟达频迎利好。 本周二, 黄仁勋在沙特利雅得宣布,与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刚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Humain达成芯片供应协议。英伟达将向该公司提供1.8万颗GB300芯片 ,用于建设容量最高可达500兆瓦的数据中心。 分析师预计,来自沙特的芯片大单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政府芯片出口管制对英伟达造成的收入冲击。 此外, 最新消息称,美国已与阿联酋达成初步协议,允许后者从2025年开始每年进口50万枚英伟达先进芯片 ,用以建设对开发人工智能模型至关重要的数据中心。该协议有效期或持续至2027年,但也有可能持续至2030年。 伴随着人工智能热潮,英伟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曾是散户投资者的最爱。然而今年以来,由于投资者更加关注AI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商业回报,人工智能驱动的涨势逐渐失去动力。 此外,周一中美宣布达成贸易协议,并互相大幅降低关税对英伟达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利好。上月初,英伟达股价再次遭受打击,因市场参与者担心,鉴于该公司在中国的高制造业敞口,特朗普对中国征收的高额关税将损害该公司。
2025-05-16 08:58:24一季度净利超56亿元、控股公司管理层调整 “一个吉利”进入倒计时
在《台州宣言》战略指引下,吉利汽车正加速实现“一个吉利”的全面转型。 5月15日,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公告,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724.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25%;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提升263.6%,达56.72亿元。 吉利汽车表示,大幅的利润增长得益于公司一季度的销量表现和盈利能力的改善。期内,吉利汽车销量70.4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8%,已完成全年271万辆销量目标的26%。其中,吉利新能源产品(含吉利、领克、极氪)第一季度销量33.9万辆,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超50%。随着新能源盈利能力的改善及规模效应释放,第一季度公司毛利总额大幅提升至114亿元,毛利率达15.8%。 在吉利汽车一季度业绩会上,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公司对今年年度目标有信心超额完成,随着各项整合深入推进,吉利汽车不断发展,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将给股东带来更大回报。 桂生悦同时公开回应了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的合并缘由。桂生悦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吉利汽车只有改变过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现象进行深度整合,把公司的资源凝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取得胜利。“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不给容错空间,吉利汽车需要快速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且广大股东高度赞成吉利汽车与极氪的整合。”桂生悦透露。 5月7日,吉利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公司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私有化极氪,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美国存托股票(本集团实益拥有者除外),回购价为25.66美元/股。此后一周,极氪发布公告称,关于日前吉利私有化极氪的提议,目前尚未做出任何决定。 “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实现完全合并后,力争实现研发层面数以10亿元的节省、采购层面节省几十亿元的目标,达到管理费用与营销费用双下降的显著效果。”吉利控股集团CEO、吉利汽车副主席及执行董事李东辉确认,协同整合是当前吉利控股的重要战略,去年吉利汽车在基础技术、产品研发、制造、采购等各领域全面推进协同。下一步将在共同管理班子的领导下,在各品牌面对各自客户群体、产品设计分别开展的前提下,将中后台工作极大程度协同起来。“不过,除极氪科技之外,没有其他(子公司)寻求通过私有化进入到0175(即,吉利汽车)的上市公司,且吉利控股集团和其他相关的单独上市公司也没有进行任何私有化问题的讨论。”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则表示,整合后集团将实现整体效益超5%,研发效率、管理效率及营销效率达到15%-20%。 子公司一季度业绩“飘红”之时,吉利控股亦对“一个吉利”战略整合后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据悉,吉利汽车收购极氪科技交易完成后,李东辉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负责董事局日常工作管理和集团投融资管理,并在资本运作、重大对外合作项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吉利控股集团运营管理工作(合并完成前,安聪慧仍担任极氪科技集团CEO);桂生悦仍担任吉利汽车行政总裁(CEO)及执行董事;淦家阅将出任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CEO,吉利汽车集团将下设吉利银河事业群和极氪科技事业群(淦家阅仍担任吉利汽车执行董事)。此外,为培养年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戴庆已于今年3月被任命为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向吉利控股集团CEO汇报工作。 交银国际最新研报认为,此次私有化利好吉利控股集团内部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合并后,新的管理架构下,各品牌保持独特清晰的定位、差异化的技术规划和产品组合。”
2025-05-16 08: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