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纳米钼粉进口量
缅甸纳米钼粉进口量大概数据
时间 | 品名 | 进口量范围 | 单位 |
---|---|---|---|
2019 | 纳米钼粉 | 50000-70000 | 千克 |
2020 | 纳米钼粉 | 45000-65000 | 千克 |
2021 | 纳米钼粉 | 60000-80000 | 千克 |
2022 | 纳米钼粉 | 70000-90000 | 千克 |
2023 | 纳米钼粉 | 75000-95000 | 千克 |
缅甸纳米钼粉进口量行情
缅甸纳米钼粉进口量资讯
聚焦锗镓锌资源开发 中矿资源纳米比亚楚梅布冶炼厂多金属回收项目动工
4月28日,中矿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矿资源”)楚梅布冶炼厂多金属回收项目动工仪式举行。中矿资源董事长、总裁王平卫出席仪式并讲话。 王平卫表示,中矿资源坚定支持楚梅布冶炼厂多金属回收项目,预期将楚梅布冶炼厂打造成为重要的多金属回收基地。中矿资源之所以持续在楚梅布冶炼厂加码投入,主要源于对稀有关键小金属市场需求充满信心,对楚梅布冶炼厂的战略转型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纳米比亚矿业的“明珠”,楚梅布冶炼厂凭借处理复杂铜精矿的卓越技术闻名世界,自2024年8月被中矿资源全资收购后,这座百年老厂迎来了战略升级机遇。依托中矿资源在全球矿业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楚梅布冶炼厂正加速向多金属综合回收中心转型。 该项目聚焦锗、镓、锌等战略性金属资源开发,计划总投资2.23亿美元,设计年处理炉渣20万吨,建成后预计年产33吨锗锭、11吨工业级镓及1.09万吨锌锭。 此项目在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将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彰显中矿资源践行“绿色矿业”的责任担当,并为纳米比亚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5-04-30 15:33:59小米汽车:超126万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
4月28日,小米汽车宣布,其充电网络持续扩容中,截止现在,已和18家行业内优质运营商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超126万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覆盖范围包括2691个中国大陆区县。 其中,超充桩共9.4万个,直流快充桩共97万个,服务区充电站包括6221个。 此前,在今年1月26日,小米汽车宣布,其已与13家行业内优质运营商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共有 102 万以上的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 除了与运营商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外,2024年12月,小米汽车还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开启了充电补能网络合作。 此次合作意味着,超14000个蔚来充电桩、超9000个小鹏充电桩、超6000个理想充电桩,入驻小米充电地图,支持在充电地图中实时查看动态数据。不过,三家的权益还是略微有些差异,理想汽车仅部分充电桩支持小米汽车APP扫码充电,小鹏充电桩则支持即插即充服务。 在自建补能网络方面,小米汽车虽有布局,但并未大面积推进。在2024年3月,雷军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汽车正在建设自己的超级充电网络,首批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逐步推进,采用600kW液冷超充方案。 不过在同年8月,雷军透露,虽然小米已经建立了一些充电站,但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建设的计划。目前国内的公共汽车充电桩数量已经足够,小米汽车通过测试7万根公共充电桩,推动改进了数百个问题。 彼时他更是指出,小米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专注于汽车制造,致力于使小米SU7成为与公共充电桩兼容性和便利性最佳的电动汽车。 除了公用充电桩外,小米还推出了家用充电桩,号称“一键开盖,即插即充”,同时支持OTA升级。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3月,小米SU7交付量超29000台。小米汽车表示:“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我们有信心达成 350000 台全年交付目标。”
2025-04-29 08:56:02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格局生变:小米时隔十年登顶 苹果市占率下滑
时隔十年,小米手机中国区销量再次登顶。 根据IDC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大厂商出货量及市场份额分别为: 小米出货量1330万台,市场份额18.6%,同比增长39.9%; 华为出货量1120万台,市场份额15.7%,同比增长10%; OPPO出货量1110万台,市场份额15.5%,同比增长0.5%; vivo出货量1080万台,市场份额15.0%,同比增长4%; 苹果出货量980万台,市场份额13.7%,同比下降10%。 前五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达到80.5%,中小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从23.5%下降至19.5%。 在排名变化中,小米成为本季度增长幅度最大的厂商,出货量同比增长近四成,排名上升至首位。华为保持稳步增长,继续稳居第二。OPPO和vivo增长幅度有限,整体市占率稳定。苹果出货量出现10%的下滑,市占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成为前五大品牌中唯一录得负增长的厂商。 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提振及消费需求回暖带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超过7000万部,延续温和增长趋势。 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社交平台表示,小米手机时隔十年重返中国市场第一,公司将继续推进产品与体验提升以回应市场变化。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指出,通过爆款产品连续推出和人车家多终端协同,小米在本季度实现了份额和增速的双重领先。 有分析师指出,小米能够在本季度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渠道体系优化,以及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带来的短期换机需求提振。 据悉,截至2024年底,小米之家门店数量已超过11000家,并推行线上线下统一定价策略,有效提升终端销售效率。 在产品方面,小米将核心机型集中布局在补贴政策覆盖的3000–5000元价位段。根据Counterpoint数据,小米在2024年中国大陆4000–5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市占率位列第一,其中小米14系列成为关键增长动力。 小米通过澎湃OS打通了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与汽车终端,提高了多设备协同体验。Canalys分析认为,在多场景应用需求增长的趋势下,小米通过多终端协同提升了整体品牌渗透率和用户留存。 此外,小米在补贴政策落地后的快速响应,包括渠道价格同步与库存调整,也在短期需求释放中发挥了作用。 Canalys首席分析师朱嘉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小米本季度的重要增长动能来自于产品与渠道体系的协同效应,统一定价策略有效降低了消费者在补贴政策环境下的决策成本,同时,通过覆盖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汽车等多品类产品,小米最大化利用了补贴适用范围,带动了多场景捆绑消费。” 在政策刺激效应减弱、消费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小米未来仍需应对高端市场心智的持续巩固、多终端生态协同深化,以及新业务板块商业化落地等多方面挑战。 根据IDC和Canalys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小幅增长,延续自2024年开始的温和复苏趋势。 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购机补贴政策,但IDC指出,补贴更多促成了需求的时点前移,市场整体基础仍然偏弱,出货量尚未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 市场集中化趋势加速。Canalys数据显示,前五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达到80%,中小品牌份额进一步压缩。行业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渠道能力、产品结构及技术体系的综合竞争。 小米与华为在高端市场形成直接竞争。华为通过折叠屏产品线拓展和HarmonyOS Next生态建设,继续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OPPO与vivo维持中端市场份额,但高端突破进展有限。苹果受限于Pro系列价格未覆盖补贴政策范围,2025年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8%,市占率下滑至13%。 在品类结构上,AI手机和折叠屏成为高端换机市场的重要推动力。IDC预计,2025年AI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将突破40%。技术创新从单一硬件性能竞争向智能体验优化转变,进一步加剧了品牌之间的竞争分化。 整体来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短期内仍受政策刺激影响,长期增长动力尚未完全恢复。需求透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技术演进节奏变化,将共同塑造后续市场走势。
2025-04-28 17:39:16纤纳、极电、仁烁3家企业!华能清能院钙钛矿组件设备中标结果公示
4月27日,中国华能集团电子招投标系统发布了“华能清能院钙钛矿光伏组件设备招标”中标结果,纤纳光电、极电光能、仁烁光能3家企业入选 。 一、中标人信息 标段(包):HNZB2025-03-1-110-01 华能清能院钙钛矿光伏组件设备招标标 段包 1 中标人: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标金额:1350000 元 标段(包):HNZB2025-03-1-110-02 华能清能院钙钛矿光伏组件设备招标标 段包 2 中标人:极电光能有限公司 中标金额:1410000 元 标段(包):HNZB2025-03-1-110-03 华能清能院钙钛矿光伏组件设备招标标 段包 3 中标人: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 中标金额:756000 元
2025-04-28 13:40:00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推倒多米诺骨牌
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共识,而在产业变革狂奔的进程中,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动汽车新技术逐步应用,动力电池安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电池安全国家标准也迎来了新变化。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预计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包含了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动力电池产业,在安全方面取得新的重大技术进步的标志。”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董扬如此评价。 盖世汽车了解到,随着新标准的发布,一场以“安全”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重构产业格局。这场从政策端掀起的风暴,已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车企、电池企业、消费者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不起火、不爆炸成硬性标准 在汽车产业变革进程中,新能源汽车起火、自燃甚至爆炸事故时有发生,行业内外对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可谓是只增不减。 此次发布的新国标,包含了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这24项标准项目中,除了“过充电”、“外部短路”和“温度循环”这三项,其余项目均进行了修订或增加。其中,快充循环后安全、热扩散以及底部撞击这3项为新增或重要修订项目。 目前正在实行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GB38031-2020),为热失控事故留有“5分钟缓冲期”——允许电池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提供逃生窗口。而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被业内称之为“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 在热扩散测试考查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时,新国标在2020版“触发方法推荐外部加热、针刺”的基础上,增加了“内部加热”内容,不仅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而且还提出了“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的严格要求。 有行业人士表示,这是我国首次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将在更大程度上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而新国标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从数据来看,2024年国家应急管理部统计显示,电动车起火事故中,底盘撞击导致电池受损占比达37%,快充引发的热失控占比21%。 此次新国标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重点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要求电池包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三次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刘桂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上对于新能源汽车底部冲击的情形并没有相关规定,我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此外,新国标还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对象为20% SOC充电至80% SOC时,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min的电池单体,技术要求则为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在快充技术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当下,这一测试要求的提出,能够敦促车企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兼顾充电速率与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此外,新国标还明确了同一型式的判定条件,如电池包或系统发生部分变更,允许按照标准规定对变更参数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补充测试,经审批许可后视为同一型式,无需重新进行全部测试。 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显示,根据2022年1-11月新能源车起火事件报道统计,22.67%的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16%的车辆在行驶时发生自燃,38.67%的车辆在静止停放时发生自燃,9.33%的车辆因碰撞引发起火,其他原因导致起火占比为13.33%。因此,当“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宣传语变为法规底线,产业技术升级的齿轮骤然加速。 “两年前,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在调研中就发现,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在安全性方面取得多项技术进步并成功应用。在电芯本征安全、电芯间隔热和电池包温控、个别电芯热失控后的热电分离、电池包优化结构设计防止热扩散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且在新产品中成功应用。”针对新国标发布,董扬公开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都表示,今后的新产品可以做到“只冒烟不着火”,就是在这次新国标中体现的不起火不爆炸。”董扬提到,当时,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就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可制定更加严格和具体的安全管控标准。这次新国标颁布实施,是行业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是水到渠成。 2024年2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对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进行了调研,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也就是即使电芯单体热失控,也不会发生由热扩散导致的动力电池起火和爆炸。 据悉,新规修订起草组涵盖电动汽车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36家单位,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小米、特斯拉等均在列。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虽然越来越激烈,但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比拼。如今,很多“优等生”已经提前“交卷”。 比如,吉利于2024年6月发布了最新一代“刀片式”磷酸铁锂电池——神盾短刀电池,在中汽研的“8针穿刺”试验中,电芯被8根直径5mm的钢针同时穿刺并静置1小时后,仍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 另外,吉利的神盾短刀电池电芯实现全球首次通过5.8mm真弹枪击贯穿试验,5.8mm的自动步枪子弹以920m/s的速度击穿电芯,造成创口直径≥60mm的爆裂性损坏后,电芯不起火、不爆炸。 盖世汽车了解到,吉利一直在追求安全冗余,超国标造车。2024年,吉利对一辆行驶里程超30万里的银河E5进行电池包耐久测试,充了921次后,健康度竟然还高达90.5%,电池能循环充放电3500次,换算成里程那就是100多万公里。 此外,蜂巢能源作为重要起草单位之一,其以堡垒越野、蜂行短刀为核心产品的电池均达标,且提前实现国标全项达标。其中,面对国标规定的150J底部抗冲击基准,蜂巢能源堡垒越野电池采用8+4布局,底部抗冲击能力达1000J,远超国标150J的6倍以上,持续引领行业安全标准升级。 目前,五菱推出的神炼电池3.0,在原有神炼电池1.0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对电芯本征安全提出高要求,通过系统设计、隔膜及电解液优化,确保电池在更持续、更多维度的针刺测试中仍能保持不起火状态。五菱通过外部防护设计及神炼电池4.0热电分离系统迭代,可满足国家标准。 影响终端消费者决策 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首次超过5%的关键转折点,达到5.4%。我国新能源车产业正式跨过导入期,迈入成长期。彼时,针对动力电池设立的标准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发布。如今,我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连续多月突破50%,国家强制性标准也迎来了再次升级。 据工信部介绍,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该规定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而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该规定将于2027年7月1日实施。这意味着已获批车型有1年过渡期,但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 在新国标发布之后,南昌一位消费者表示:“现在还没有克服电池的最大问题。如果说国五和国六的汽车排放标准是国家的强制规定,那么电池的新国标是自下而上的需求。” 据悉,在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频登热搜的背景下,新规正在重塑消费者心智。《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报告》显示,76%的购车者将“电池安全”列为选购首要因素,超越续航里程和智能配置。业内专家也认为,新版《安全要求》通过严苛测试公开保障电池安全,能够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 随着电池新国标落地,“不起火、不爆炸”的强制要求也让车企和电池厂迎来大考。尽管,78%的企业声称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但实际达标能力却呈现严重分化。这也就意味着,仍旧有不达标的22%面临淘汰。 这场技术竞赛背后,是残酷的产能洗牌。 新规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要求已从“概率控制”转向“绝对保障”,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材料、工艺、热管理全链条实现技术跨越。有行业人士表示,“新国标新增的三种测试方式已在国内头部企业中实现技术落地,但中小企业的普及仍面临成本与技术挑战。” 因此,对行业而言,新规可能增加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短期内或引发行业洗牌,将推动产业集中化与技术标准化。 提升行业安全警戒线 “新国标颁布实施,是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管理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引领了世界标准法规的建设。”董扬表示,这项新国标的颁布实施,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的安全管控和产品认证起到借鉴和一定的引领作用。 需要明确的是,此次新国标的发布,并不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不会失火爆炸。董扬也指出,新型产品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摸索安全的边界。二是提高安全性技术措施的成本,要能为市场所接受。 他表示,如果对于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内在的热失控、热扩散规律,有了清晰的了解,可以在各种应用场景和应用阶段,都不会出现安全问题,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当下,很多电池企业和车企都在持续推动固态电池,向“绝地安全”趋近。对此,董扬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固态电池只是很可能比目前电池安全性好,但也存在安全问题,不能因为将来可能有固态电池,就放松目前电池的安全性研究和预防,并且全固态电池成本需要做到可与目前电池竞争的程度才可。” 据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年内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为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数量的41.83%。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产业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全已成为行业的基调。在智能驾驶踩了一脚“急刹车”后,汽车行业正在以安全为底色重构市场逻辑。 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在2025广汽科技日上表示,“不能只谈体验,忽略安全。体验可以交给用户定义,但安全必须由车企定义。”在沃尔沃上海全新XC90上市发布会上,整场发布会包括演员胡歌的代言环节,有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在呈现沃尔沃的安全。 当智能化浪潮催生自动驾驶安全标准时,电池安全新规与之形成“双轮驱动”的产业安全体系。这种安全标准的升维,正在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速度优先”带入“质量制胜”的新发展阶段。 不过,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现在仍然在路上。据悉,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测规程》,和本次颁布的新国标互为补充。新国标主要用于产品准入和认证,年检新标准主要用于在用车的维护和年检。 “该标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正常安全使用和延长使用寿命,有重大的作用。《检验规程》虽然为推荐性标准,但对于所有检测机构却是强制性的,必须按标准要求提高检测的能力,盖检验合格章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年检机构加快能力建设,希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广大用户也要重视此项标准的实施。”董扬强调。 盖世小结:在这场安全革命中,没有旁观者。从实验室里的材料科学家到生产线的工艺工程师,从制定购车计划的家庭用户到布局换电体系的运营商,每个人都是多米诺骨牌阵列中的关键一环。当最严电池安全令推倒第一块骨牌,整个产业终将在轰然向前的连锁反应中,构筑起更坚实的安全防线。这场由政策端引发的多米诺效应,正在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04-28 08:15:26
其他国家纳米钼粉进口量
马来西亚纳米钼粉进口量 | 阿尔及利亚纳米钼粉进口量 | 秘鲁纳米钼粉进口量 | 哈萨克斯坦纳米钼粉进口量 |
加蓬纳米钼粉进口量 | 新西兰纳米钼粉进口量 | 埃及纳米钼粉进口量 | 印度纳米钼粉进口量 |
泰国纳米钼粉进口量 | 意大利纳米钼粉进口量 | 南非纳米钼粉进口量 | 新加坡纳米钼粉进口量 |
墨西哥纳米钼粉进口量 | 英国纳米钼粉进口量 | 法国纳米钼粉进口量 | 德国纳米钼粉进口量 |
阿根廷纳米钼粉进口量 | 沙特阿拉伯纳米钼粉进口量 | 伊拉克纳米钼粉进口量 | 巴西纳米钼粉进口量 |